伴隨著中國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,進口醫療器械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有望被打破。 近日,上海瑞金醫院相關人士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介紹,上世紀90年代開始,因為中國的制造能力還不壯大,三甲醫院使用的尖端醫療設備幾乎都由國外生產。直到2000年初才開始有國產設備進入實驗室,輔助臨床診斷。最近幾年,一些國產的大型治療設備已經開始進入上海瑞金醫院,真正實現了國產替代。 近年來,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,一大批國產醫療器械快速崛起,開始滲透進國內中高端市場。但是要得到三甲醫院的認可,這對國產醫療器械廠家來說不是件易事。 從采購和遴選設備的角度來講,醫療設備首先要保證患者安全、滿足臨床需要,這是所有設備必須把握的原則;二是符合相關的政策法規。總體來看,近年來國產設備在技術含量、參數上與國際巨頭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,甚至某些方面更加貼近國內需求。現階段除了達芬奇機器人沒有國產同類產品,其他領域基本都有國產器械的身影。 最初三甲醫院對國產品牌的信任度十分有限,基本上只要進口不要國產。醫院對于國產醫療器械的采購非常慎重,上至院長,下到科室主任都要親自去考察工廠,了解產品制造的每一道工序。值得一提的是,醫院試用產品時,把樣品擺在那里觀察試用都要半年時間。 不過,并非所有的國產器械已經被三甲醫院所接受。國產器械的價格往往比進口設備便宜1/3甚至1/2,但價格不是醫院用來判斷是否采購設備的第一指標。因此,雖然現在有一些小的細分領域技術已經跟國外屬于一個梯隊,但在大型影像設備和治療型設備上還是有一定差距,醫院對此還是非常謹慎。因此提高產品質量,才是國產醫療器械應該注重的。 好的醫療器械產品需要滿足臨床的實際需求。與美國、西歐日本一些國家相比,中國醫療器械產業還是相對年輕,醫生本身又是非常保守的群體,一開始往往不太敢用國產制造。尤其是在海外市場,剛開始的投入和產出比很尷尬,需要企業有堅持不懈的投入和毅力,以及團隊和平臺的支持。(文章參考:每日經濟新聞) |